SHARE
    教育及青年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系列:教育及青年

    2023-09-04

    《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

    [研究報告(閱讀揭頁版)]
    [簡報全文(閱讀揭頁版)]

    [研究報告(下載PDF)]
    [簡報全文(下載PDF)]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新一份題爲《將香港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政策倡議報告。報告強調,在全球的人才爭奪戰中,建設教育樞紐是香港培育未來人才、應對新產業發展的關鍵一步。

    香港面臨人才短缺、人口持續老齡化的挑戰,透過提供世界頂尖教育服務以吸引全球人才是應對的重要策略。事實上,全球各國例如英國,美國,澳洲,韓國和日本也有制定國策以發展教育樞紐。吸引多元海外學生不但能確保人才的可持續供應、亦可以通過學費和其他附加服務推動社會及經濟發展。 然而,2020年香港的教育服務只占了本地生產總值的1.4%,遠低於英國(6.3%),美國(5.6%),澳洲(5.2%)等主要教育服務輸出國。

    Education policy


    現在是將香港定位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絕佳時機。香港坐擁世界五所百強大學,令内地以及海外學生趨之若鶩。例如,無論是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大學還是自資院校,内地生報讀其課程的競爭都非常激烈,錄取率低至5-10%甚至更低。另外,目前的地緣政治環境是一個吸引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綫國家頂尖人才的契機,亦能令在港留學的學生群體變得更多元化。

    Education policy


    爲了把握上述機遇,基金會提出以下政策框架,共九個建議,希望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全球的吸引力。留學生到香港固然是爲了深造,更是要為未來工作作好準備,並藉香港培養國際視野。因此,報告指出推動内地與香港自立互認及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將移除進一步深造的關卡;另一方面,強化未來產業的商校合作並深化本港及大灣區之間的協同效應將為學生提供更佳的中外體驗,並讓他們為就業做好準備。

    以上建議旨在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的吸引力,但必須和配套措施相配合,才能完善留學生在港的學習體驗。生活環境、經濟考慮和畢業後的工作機會對於吸引和留住人才至關重要。

    Education policy

    基金會希望這些措施將有效推動香港成為非本地學生的理想升學地點、提升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地位,並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21-09-15

    《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

    [報告全文 (閱讀揭頁版)]
    [行政摘要 (閱讀揭頁版)]

    [報告全文 (下載PDF)]
    [行政摘要 (下載PDF)]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新一期題為《跨界人才政策 產學資歷互通》的教育政策研究報告。

    報告指,香港青年的國際競爭力於近年下降。面對工業4.0的浪潮和區域人才競爭加劇的雙重威脅下,香港教育制度必須確保所有不同背景的學習者都能接受所需的教育,方可鞏固香港的未來經濟地位。

    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的《2020年世界人才排名》顯示,香港人才競爭力排名由2016年的第10位下跌至第14位;而同期新加坡卻從第15位上升至第9位。人才競爭力下滑,可歸咎於人才供應與僱主技能需求之間出現錯配:香港工業總會的研究顯示,58%企業表明人才短缺為企業升級轉型最大的掣肘。

    Education policy

    為解決新一代人才短缺的問題,世界各國已達成推動教育改革的共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便明確承諾加大人力資源投資,深化商校合作,並培養具高端技能的人才。

    相比之下,香港的教育制度未能支援人才發展,無助於推動社會及經濟的進步。在全球爭相加強終身學習風氣,協助在職人士升級轉型的同時,香港並未能改變公眾對於持續學習作爲閒娛活動的觀念,把學術、應用及產業資歷有效銜接,以搭建產學共融的「立交橋」。

    香港的持續學習參與率多年來仍停滯於20%,與新加坡的49%相形見絀;更嚴重的是,目前香港的持續進修開支僅佔教育公共開支總額約0.5%,遠低於英國、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平均的4.9%。社會有需要提供靈活、多元化的持續學習機會,支持知識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培育具有新時代技能的人才。

    Education policy

    基金會希望能突破社會傳統上對教育的認知和定位,討論能加強業界與院校結合、搭建有效升學就業階梯,而支持多元人才發展的措施。本報告就管治架構、資歷認證及資金分配三個範疇提出14項政策建議,期望能提升香港長遠的人才競爭力。涵蓋範疇包括:制訂人才培訓政策藍圖以支持並貫通經濟、人力資源及技能發展,打造以產業為主導的終身學習體系;建構與業界結合的資歷認可機制,為市民提供多元升學就業階梯;及建立具針對性的撥款機制,促進全民終身學習,滿足未來技能需求。

    Education policy


    2020-09-07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下載報告全文]
    [下載報告行政摘要]
    [下載報告簡報]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新一期題為《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的教育及青年政策研究報告。

     

    通識科堪稱香港二十一世紀教育發展的里程碑,眨一下眼新高中學制已經沿用了超過十年,對下一代青年影響深遠。

     

     

     

    時至今日,通識科卻引起社會不少爭論,無論對它的課程範圍、考評制度、教學質素都意見紛紜。在教育改革推行達十年之際,基金會認為應該及時檢視這一科的成效,並審視該科能否達成它的教學目標。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當年開展通識科的目的,是希望突破過往死板的教學模式,協助學生跨學科學習,掌握明辨性思考能力,同時也要他們學會尊重他人的意見。不過,今時今日的通識科在執行上跟原本的設想出現了很大的落差。課程太廣、考評模式僵化,令學生未能深入探究各議題,更受到考試框架所限,不但未能有效擴闊視野,更反過來鼓勵了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限制了想象力及創造力。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世界環境的變化也對通識科,以至教育制度帶來前所未見的挑戰。在全球網上資訊氾濫的今天,學生必須學會釐清資料的準確性,掌握事實的真相,與通識科的目標不謀而合。為了迎接21世紀的挑戰,世界上多個主要國家均越來越重視明辨性思考、溝通技巧、公民意識,以及自主學習能力,而這些是通識科必須為學生打好的基礎。這就顯得通識科比以往更加重要。

    此外,做為一個靈活多變的課程,通識科對教材、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基金會的調查發現有39%的中學教師以社交媒體作為通識科的主要教材,而高達83%的受訪校長認同當局需審核教科書,以確保教科書中立持平;如果選材不慎,將會影響到教學的準確性及中立性。由於課程內容廣泛,教師必須掌握多種不同的課題和概念,以達致理想的學習成果。調查顯示,76%的受訪教師認為通識科對他們的要求過高。

     

    基金會希望審視該科能否貫徹當初教育改革時的本意,進一步討論精簡科目核心目標並提升學習效能的措施。本報告就通識教育科提出5大範疇共13項政策建議,期望將通識科的教學目標重新聚焦並加以改善。涵蓋範疇包括: 精簡課程主題和深化課程設計、改革評分機制和活化考評模式、確保教材內容不偏不倚、提供專業培訓以優化教學過程,及調整通識科的升學銜接要求。重點建議包含刪減和修訂課程內容、以及格或不及格形式取代現時七個評分等級的做法,及取消於大學聯合招生過程中計算通識科得分作為入學要求之一。

    慎思明辨 海納百川

     


    2019-08-20

    《應用教育:成就非凡多元出路,迎接嶄新數碼時代》

    [下載報告全文]
    [下載報告簡報]

    教育制度應該照顧學生的多元學習需要,並迎合瞬息萬變的社會需求,以確保其可持續性。隨着社會持續演變,香港教育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確保學生有能力面對未來的挑戰。
     

    基金會希望為青年人提供平台讓其自小發揮所長,提升其就業能力,並鼓勵他們持續增值、終生學習。本報告就優化高等教育機構的應用學位、強化高級文憑的角色和發展中學階段的應用教育和生涯教育這三個範疇作出了具體政策建議。本報告以應用教育作爲基礎,希望開拓一條公平並具持續性的學習途徑,讓學生能發展所長,實現夢想。